居家养老物联网平台现全面招商,热烈欢迎!029-86630006
标王 热搜:
 
当前位置: 首页 » 资讯快报 » 推荐资讯 » 正文

奉贤区:农民不离故土养老可行吗?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:2021-09-07  浏览次数:30
核心提示:  2岁的梅芳,去年碰上了农民身份的一次巨大变现机会:她位于奉贤区浦秀村的老宅,在上海农民相对集中居住政策下,换成了一套
   2岁的梅芳,去年碰上了农民身份的一次巨大变现机会:她位于奉贤区浦秀村的老宅,在上海农民相对集中居住政策下,换成了一套在建的高层住宅,和一大笔现金。
 
  “正好给两个儿子留些财产。”梅芳一面感慨自己还有些“剩余价值”,却又不免发愁,进城生活会不会习惯?
 
  这一年来,梅芳数次被儿子接到城里的公寓楼住下,每次待不过一周,她便嚷嚷着要“回家”。
 
  她能“回家”吗?
 
  村办养老社区爆火,排队等候遥遥无期
 
  农民相对集中居住,也被称作农民“上楼”,这在国内许多城市已成必然之势。它不光是土地高效集约化利用的破局之法,也被农村家庭视作改变身份命运的机会之窗。
 
  仅在上海市奉贤区,就已有不少村民自愿“上楼”。当地可供分配的现房供不应求,期房的建设亦是如火如荼。
 
  然而,离开乡土后,有相当数量的老人和梅芳一样,虽然满足了子女“上楼”的心愿,却也只能深埋自己不愿离乡养老的“守土情结”。
 
  为了解决农村老人就地养老问题,上海市民政部门前几年专门出台《上海市深化养老服务实施方案(2019—2022年)》,鼓励利用农村存量资源发展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。
 
  在奉贤区,浦秀村、五宅村、吴塘村、吴房村、存古村等地率先探索为“上楼”老人“重建家园”,如今已经建成一批因地制宜、形态各异的养老社区。
 
  吴塘村的养老社区,原本是村里一排闲置的农民房。村委会将其整修后,隔成了19间拥有独立厨卫的30平方米小屋。村民每个月交200元租金,即可入住。
 
  但让吴塘村党总支委员潘春燕没想到的是,有入住意愿的村民远远超过村委会可提供的房间数量。为公平起见,村委会只好让老人按年龄大小排队入住。“目前才刚刚排到83岁,年纪更小的村民只能等待有人退租,或者是去世。”
 
  不过迄今为止,这些养老社区还没有出现退租情况。“在养老社区终老”,是里面老人的普遍心态。
 
  吴房村有闲置农民房55间,两年前,村委会将其按照统一规格改造,形成一片养老社区,共可承接31户村民。
 
  沈嬢嬢颇有运气,搬进来时,恰好占据了最后的“席位”。虽然她不日就将拿到置换后的新房,但她仍坚持认为,这里就是她将来的“家”。
 
  吴塘村养老社区。
 
  村民与城市存在多重隔阂,养老社区是最后的“精神家园”
 
  为什么村里建的养老社区突然火了?想解答这个问题,先要搞清楚上海农村老人为什么不愿进城养老。
 
  “城里没有朋友”“城里不能种地种菜”“腿脚不好”……这是老人给出的答案。但老人与城市的隔阂,显然不止于此。记者发现,一些上海农村老人对城市生活存在某种“感官排斥”。
 
  目前已入住浦秀村养老社区的梅芳,第一次到城里儿子家过夜,就“浑身不适宜”。
 
  85岁的陈林芳觉得,住在乡下,哪怕一个人待着也不害怕。住城市高楼里,房门一关就孤独得很。
 
  阮连珍如今在吴塘村养老社区独居,儿子儿媳每周来看望她一次,她却从不去对方家里做客。她说,“城里住一天,回来要刮痧刮三天。”
 
  记者一再追问下,阮连珍说出不愿进城养老更为直接的一条理由:“电梯摁不来的,怕被别人笑话。”
 
  可以想见,在陌生的城市环境中,许多老人积累了大半辈子的生活经验全然失效了。一部电梯、一个电子门禁,就足以令他们感到手足无措。
 
  而经济、文化水平差异带来的自卑感,更是让人际、代际之间的互动关系变得尴尬。
 
 
[ 资讯快报搜索 ]  [ 加入收藏 ]  [ 告诉好友 ]  [ 打印本文 ]  [ 违规举报 ]  [ 关闭窗口 ]

 
0条 [查看全部]  相关评论

 
推荐图文
推荐资讯快报
点击排行